2018年11月2-3日,由中國工程院主辦,南京醫科大學、中國免疫學會、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南京)細胞谷承辦,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江寧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協辦的“2018醫學免疫與臨床應用高峰論壇”在南京開幕。 貝賽爾特(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許中偉教授、姚毅博士受邀參加本次會議,并與眾多在免疫學研究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國內外專家,圍繞免疫相關性疾病的臨床研究展開交流與探討。
大會上,許教授談到:“在藥物發展史上,小分子藥物我們和美國的發展差距大約是90年,大分子藥物我們相差了20-30年,但在類似CAR-T這樣的第三種形態的基因與細胞藥物上,我們有潛力追趕美國。我們和美國的研發幾乎是同步的,甚至在異體CAR-T和實體瘤適應癥的開發上還能更勝一籌?!?/p>
目前許教授兼任北京大學免疫系客座教授、首都醫科大學特聘教授,許教授團隊與道培醫院、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及北京大學的附屬醫院正在逐步開展多種血液腫瘤的異體CAR-T“北京方案”的臨床應用研究。單次異體CAR-T治療后,個別病人的有效緩解時間長達兩年余,被賓夕法尼亞大學、City of Hope血液病??漆t院等醫院的CAR-T治療專家們稱為處于國際領跑位置。
與此同時,醫學博士、原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臨床主任評審官員姚毅先生在大會上也提到,美國內務部近期通過法案,將生物醫藥的國外投資納入到特別管轄范圍內。為阻止外國股東對美國生物科技企業的控制權,向美生物醫藥領域企業投資將需要向美國內務部申報,得到許可后才可投資。這對于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重大打擊,然而姚毅堅信這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機遇,可使中國企業沉下心來開發更多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
姚毅先生還強調在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前,應該邀請專家評估,避免項目在國內的轉化、落地達不到預期效果。國內目前在部分醫學領域的研發技術和速度不比國外差,甚至更強,比如一些細胞治療技術。在初步的臨床實驗階段結果很好,病人有效率達到90%以上。
會議主要圍繞細胞治療、移植免疫、抗體技術、疫苗創新與應用、免疫新技術與新方法、腫瘤精準治療等主題展開,邀請了免疫學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多位國內外學者就相關免疫學研究熱點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全球華人最早從事CAR-T的科學家(1996年),并是UPenn Carl June 教授團隊CAR-T研發團隊的早期負責人(2005年),重點負責CAR-T載體設計與構建、慢病載體生產與轉染工藝的改良等上游技術的研發與質量控制。他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高級研究員,CAR-T研究項目主管;現任CFDA“細胞與基因治療制品監管政策研究”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免疫學系特聘教授......
2016年在團隊領頭人許中偉教授的帶領下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合作,開拓性應用HLA半相合異體CAR-T(患者親屬的T細胞)成功地治愈了一例復發性難治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的3歲患兒。目前,患者保持兩年余無腫瘤復發。該臨床治療方法被業界稱為異體CAR-T“北京方案”,在國際上開啟了半倍體異體CAR-T治療的新途徑。
他堅實的分子生物學和病毒載體生產與制備的功底,在短短的數月內,多種不同信號域組合的CAR-T結構和高滴度、高穩定性及高轉染率的CAR-T細胞生產工藝方案應運而生,這一系列技術難題的攻克,為篩選出最有功效的CAR-T結構和克服CAR-T細胞生產的技術瓶頸并使CAR-T療法最終走向臨床、成功治愈小女孩Emily Whitehead等病人做出了重要貢獻。